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秘密 > 保护行动 > 正文

先知先觉!电池专利“争夺战”已悄然打响(2)

发布时间:2021-05-06 16:51商业秘密网

  与此同时,LG新能源与SKI的纠纷尽管暂时告一段落(按照协议,10年内LG新能源不再就以上事宜提起针对SKI的诉讼),对于大众、福特等SKI合作车企而言,也只是虚惊一场,但经过此事,众多车企势必会在未来更加注重对合作伙伴涉及商业机密、专利范畴的风险排查,而这进一步倒逼动力电池企业更加注重利用完善的专利布局,提升产品竞争力,为自身在市场拓展方面保驾护航。

  此外,从更宏观的国际格局来看,未来锂电池领域的专利布局也将日趋白热化。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美国科研院所在政府部门或企业的支持下,掌握了锂二次电池的基础/核心技术,并相应拥有较多的基础/核心专利。但到了市场商用化阶段,中日韩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奋起追赶,对美国实现了反超。

  以目前的专利布局来看,中日韩企业利用各自的技术优势,在锂电池领域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国内企业在电池/模组结构设计和电池/模组生产设备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日本在电池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韩国则更擅长锂二次电池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

  然而现代汽车工业诞生于欧美,凭借其强大的科研体系和工业化能力,叠加目前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趋势,欧美开始愈加重视“电池安全”,纷纷加大了技术、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可以预见,不甘落后的欧美企业在未来将和日韩企业一样,成为国内锂电企业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当下,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市场竞争正逐步升级,专利“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国外历来重视专利布局,在发展锂电池产业时,一般会提前5-10年通过研发、收购等进行专利布局。”业内人士提醒道,而我国目前锂电池核心专利缺乏的问题,在下一代锂电池材料研发上依然存在,国内企业切不可大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内电池产业链企业欲征战全球市场,首先要在专利权问题上“必先谋而后动”,然后再凭借技术、质量、服务、成本等综合优势参与竞争,方有成功之可能。

  对此,业内人士纷纷建议,国内锂电池企业应加强对技术秘密的重视和管理,并借鉴LG化学与SKI案例的经验,学会使用商业秘密诉讼来维权。反过来,企业在引进技术人才时,要考虑是否存在侵犯商业秘密的风险。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补充道,企业不仅要注重技术保护,更要有危机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因为技术创新才是专利布局的基础。

(作者:未知,来源:汽车工程师)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