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媒体发布 > 正文

授“鱼”后授之以“渔”——浙江产业驰援青川

发布时间:2015-05-18 14:55商业秘密网点击率:

为让灾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浙江援建培育了一批产业发展新项目。创建“飞地园区”模式,在浙川两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合力打造“广元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创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千方百计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创建“扶持发展”与“就业援助”新模式,扶持了以“川珍实业”为龙头的一批工业企业,并在浙江开通青川农产品和药材“绿色通道”,青川的优质产品,不仅产得出,而且销得快。  在青川采访期间,对于浙江的援建,并不仅仅是建几幢房子、造几座桥梁,而是着眼长远,加大了产业援建的力度,为青川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川浙合作产业园开园时两省领导出席(翻拍)浙江援建后的阴平村农家乐整齐洁净三锅乡食用菌大棚里的香菇收成很好借地建起产业园  “公司今年能达到2.5亿的产值,目前仅第一季度就达到产值6000万。来广元之前,我心里还犹豫,现在来看,到广元办企业,真的来对了。”广元甬川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彭君说。《市场导报》记者看到了在他的公司里,停放着宁波牌照的越野车。  甬川钢结构公司是广元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内的一家由浙商投资的企业。2009年11月,宁波华东物资城董事长竺保国到广元考察后决定投资设厂。  广元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罗成甲告诉导报记者,当时川浙合作产业园已开园5个多月,但还没有一家企业入驻,竺保国到园区看了现场后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签订了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40亩的协议,计划年产钢结构25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创利税300万元。随着生产车间的逐步建成,周围的企业越来越多,订单像雪片样地飞来,按照目前的进展,一年内可收回成本。竺保国随即追加了投资。  2010年6月4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为园区胜利落成揭牌。如今在这个产业园区内已经有18家企业入驻,其中12家来自浙江。  确切地说,广元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其实并不在青川县境内,而在广元市利州区,位于广元经济开发区袁家坝工业园内。青川县是一个大山环抱的山区县,平地并不多,缺乏发展大工业所必须的用地条件,在浙川两省领导商量之后,决定建一块“飞地”帮助青川发展大工业。  入驻园区的能士智能港四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为了响应浙江援建青川的号召,他们这家主要从事LED显示屏、光纤、通信设备等产品的宁波民企来到广元投资兴业,现在招工的对象主要是面向青川的灾民,形势良好,等全部项目投产之后,可以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以上。  川浙合作产业园相比其他工业园区的特色在于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到2011年底,全部项目都可以建成投产,绝大多数属于高科技项目。该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可以用低碳、生态、数字化、人文四个词语来概括。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鲍洪俊在参观产业园后表示,这是高起点的产业园,入驻的企业都是代表最先进的生态、低碳理念的,这是震后重建中的一个亮点。撬动产业发展的杠杆  罗成甲介绍说,震后为增强青川县的“造血功能”,加快灾后重建步伐,经浙江、四川两省和广元市反复考察和科学论证,决定在四川广元经济开发区袁家坝工业园的东南端打造两平方公里的“飞地工业园”,园区的基础设施总投资达到3.75亿,其中浙江投资2亿元。在罗成甲看来,浙江的这2亿元资金为园区顺利实现了基础设施,为顺利招商引资提供了硬件条件。  可以说广元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时浙江出资2亿元撬动社会投资30多亿元是一个奇迹,事实上浙江援建青川时处处考虑到了青川产业发展的基础,做好这种基础必将继续撬动青川产业的持续发展。  无论是农家乐设施还是大棚果蔬基地,无论是工业设施建设还是旅游配套,浙江援建者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撬动更大的市场资源,为青川百姓致富提供一个号的基础平台。  “现在发展农家乐,全家的收入大概有近20万元。”青川县青溪镇阴平村“四宏园”农家乐主人梁仕伦告诉导报记者,地震前这里也有农家乐,但是都各自经营,没有统一的品牌。“在温州援建指挥部的帮助下,不仅帮助我们重建了地震中损毁的房屋,还统一进行了外立面改造,这样一来我们村的农家乐就有了统一风格,而且还对整个村庄进行了整治。”  尽管地震时阴平村受到了较严重的损失,但震后重建又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由于阴平村地处摩天岭下,是三国邓艾从阴平小道出奇兵灭蜀的地方,处在黄金旅游线上的阴平村自然农家乐生意也不错。  离阴平村不远的青溪古城在地震中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在编制相关规划时特别重视古城可能带来的旅游效应,尽可能在规划中将古城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  “产业援建,从长远来看,必将带给青川更多的效益,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老百姓都会体会到浙江产业援建带来的好处。”青川县委宣传部部长马健表示,“这个杠杆将长期有效地撬动这青川经济的发展。”“浙江模式”植入青川发展  三锅乡是青川农业条件较好的一个乡,但是长期以来当地农民靠外出打工和种植谷物为生,收入并不高。浙江援建时充分考虑了当地因素后,提出发展大棚蔬菜经济,青川当地的黑木耳、香菇、竹荪等“山珍”资源非常丰富,盖好大棚可以种植香菇等物种,最后招商时一家福建企业欣然前来投资。据介绍,浙江援建时不仅投入资金建好了大棚,而且还修通了道路,完善了基础设施。  在三锅乡民兴村当了12年村支书的张廷全说到如今的日子时特别兴奋,当时建大棚时有的村民不理解,现在大家都很支持。“村里人均收入以前是3000元左右,现在可以达到5000至8000元;以前种植水稻,每亩的纯收入大概只有两三百元,而现在土地租赁出去搞大棚,光每亩的租金每年就有1000元左右。”张廷全告诉导报记者,现在村里很多人都不外出打工了,而是在村里的香菇加工厂里上班。前来投资的四川唯鸿食品有限公司在三锅乡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不仅每年可以解决当地1500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产品还远销韩国。  在产业援建过程中,浙江援建者在马鹿乡,帮助建成蔬菜大棚种植基地、鸡苗生产基地;在七佛乡,完成种植加工基地;在楼子乡,完成袋料香菇生产基地;在红光乡,建立长毛兔养殖基地,全乡已建兔笼20000孔……浙江投资1亿元。,实施了100个农业产业项目、建设100个特色产业基地。  不仅如此,浙江还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着眼未来,从浙江聘请100名专家传授农林技术、培养780名科技人才、对10000人进行使用农技培训……  “我们在援建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从青川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上的考虑,根据不同乡镇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扶持。”浙江省援建指挥部综合组组长顾承甫告诉导报记者,浙江的“一乡一品”等发展模式都被植入到青川经济发展之中。顾承甫表示,浙江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来的发展经验,几乎毫无保留地融入到青川灾后重建之中,青川的发展从此有了更多的浙江元素、浙江基因、浙江经验。  四川省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青川县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大发展,坚持产业支撑,加大产业推动力度,鼓励更多人到青川建功立业。向此德表示,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浙江援建青川的过程中,为青川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仅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为青川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而且在观念上进一步促进青川的改革创新意识。对于浙江援建者有意识地为青川产业发展打下的基础,“青川将永远铭记”。

(作者:,来源:)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