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媒体发布 > 正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5-06-04 14:09商业秘密网点击率:

  《中国制造2025》近日正式公布,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制造业由大到强,创新是必由之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专利制度的有效运用将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不容小觑,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很多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只能“产值在国内,利润在国外”。而一些长期站在经济大潮风口浪尖上的企业,则更能感受到受制于人的苦恼,于是一些企业开始尝试跨越这道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它们从技术“追赶者”转型为“领跑者”,从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长为业界的翘楚,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独领风骚。

  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字显示,早在2010年,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比重就超过了一半,达到52.9%。这充分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如在经济大省江苏省,2014年专利申请量已超过4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4.67万件,专利授权量突破20万件,均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抢占市场、获取高附加值的有力武器,成为“走出去”的通行证。在这个令人振奋的变化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看到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看到的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然而,当今国际社会的分工表现为发达国家出技术、出品牌、出资金,发展中国家出资源、出劳力、出市场。由于国内制造业缺乏自主的核心专利与国际知名品牌,许多企业仍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虽说,早在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位居全球之首,2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制造工厂”,但却处于国际生产链的中低端,有些甚至是末端。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较少,近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设备,70%的轿车工业设备等高技术含量产品来自于进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这种以低工资、低福利、低劳动保障的劳动力价格来维系相对竞争优势,污染环境,耗费原材料的“肢体经济”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企业不可能再走技术依赖型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自主创新的产业创新之路。

  专利是开拓市场的工具,参与竞争的武器,这已经成为中国多数企业的共识。中国要进行产业创新,就要重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完善专利制度。一方面,随着国家层面专利战略的实施,通过采取专利制度与产业、投资、科技政策联动,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环保节能、电动汽车和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专利的形成,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以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不仅应注重技术专利的数量和规模,更应考虑技术专利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要提高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拥有量。为此,应提高研发投入占GDP比例、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创新对GDP贡献率。一个个制造业企业成功转型、发展壮大的实例告诉我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唯有拥有了专利,才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作者:吴学安,来源:知识产权报)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