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知识产权智库 > 商业秘密保护 > 优秀文章 > 正文

【知析】 知识产权是3D打印行业的一把双刃剑 | YESIPO

发布时间:2015-09-09 10:09商业秘密网
  关注
  3D打印技术在中国的研发几乎与欧美同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但似乎近两年才引起对3D打印的知识产权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尽管有观点认为国内当下讨论3D打印的知识产权问题仍为时过早,但对于期望在这个行业长远发展者,已意识到若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悬而不决,就如同一把“双刃剑”。
  基于3D打印实质是一种生产制造过程,即以数字设计文件为基础,通过材料逐层增加的方式制造三维物体,其所牵涉的知识产权内容丰富:打印技术及材料等涉及技术方案;打印的模型、程序创意设计可能与专利或著作权相关;未经商标权人同意而打印附有权利人知名商标的物品与商标有关。而作为3D打印的打印者,从事3D打印行为如何避免侵权及更好维权,成为各方关注热点。
  3D打印创新型企业 初创期已受侵权之伤
  有研究机构表明,国际增材制造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稳定发展,在2004年前以较快幅度攀升,之后专利量基本稳定甚至略为减少态势,相关专利申请量与公开量分别在2007年(251个专利族)与2008年(219个专利族)达到波峰,目前正进入第三阶段技术成熟期,产业进入壁垒提高,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其中增材制造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美、日、德、中、韩五个国家,美国以近半份额在该技术专利领域具有绝对优势。
  中国3D打印专利申请份额约占7%,排名第四位,似乎并不算太差。但在数量的表面光鲜背后,如何让国内众多3D打印企业安然度过“拼成本”的初级发展阶段,平息焦灼情绪,进一步提升专利质量,有效实现知识产权保护,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值得探讨。
  “国内桌面级3D打印机大部分基于开源设计,一些申请下来的所谓‘专利’,不过是在开源技术基础上进行了细微改动,其实还是缺少独特核心专利技术。从头到尾完全自主研发桌面机的企业不超过三家。”深圳从事3D打印控制系统研发的创客谢信福表示。“未来应用市场做开了,会遭遇更多专利上的问题。”他判断。
  已有试图规避同质化竞争的创新型企业于初创期已受侵权之伤。早期有公司将新款3D桌面机放到网上卖,销量最好时一度排名淘宝同类产品三甲。后来发现网上出现多个商家销售外观和指标性能高度相似机型,甚至有一些商家连产品介绍和联系方式的宣传图片都直接“借用”。考虑到“维权成本高,初创公司时间精力有限”,公司最终决定下架网销。基于对拥有多项专利、高精度产品的信心,定位高端,进行线下直销。直到最近才考虑寻求时机重新进入阿里巴巴、天猫、京东、3D打印在线(www.3d2013.com)等平台。
  对于国内工业机研发企业而言,由于进入技术壁垒更高,参与者则更有意识建立“专利池”,通过专利保护培育市场核心竞争力。
  “专利”的“双刃剑”作用--在被别人限制的同时,也能限制别人。如果3D打印缺乏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就会始终担心伤到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肯定做不好。
  设计师权益保护 版权登记与外观设计专利
  作为中国3D打印产业的打印者从事3D打印行为,具体该如何遵守合理规制,避免侵权,就此成为热点话题。是否由于国内知识产权法体系或未随3D打印产业同步更新,而导致出现相关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局面?以新兴3D打印设计师为代表的群体普遍遭遇知识产权保护的困惑。
  “如何评估山寨的东西侵权很困难。”设计师王蕾有感而发。今年4月,她所在上海极致盛放3D打印原创设计团队刚获得第54届米兰国际家居设计展之卫星沙龙的最高奖。让她头痛的另一个问题是“对非法得到的数据模型进行多大比例的更改算是侵权?”她表示无法从现有法律条款找到明晰指引。
  她遗憾国内“还没有保护‘数据创作者版权与权益’的意识。”数据发到国内3D打印服务商之后,由于缺乏法律有效制约,“即便事先与他们签订保密协议,也无法对多次打印进行监管”。无奈之下王蕾设计团队选择荷兰、比利时等国的3D打印服务商合作,将作品在国外打印后再邮寄回国,并百万重金购买设备进行研发性打印设计,把本应‘轻资产’的设计公司变成“重资产”。“在欧洲即使不与打印服务商签合同,也从未发生数据泄露的事情。”(作者:编辑:YESIPO-Cody,来源:优智博知识产权)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

免费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