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资讯 > 正文

刑事被害人民事赔偿屡成白条 明确国家责任是关键

发布时间:2015-05-10 18:54商业秘密网

    今年元旦刚过,因琐事生怨,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穆营村农民何林年仅12岁的儿子被犯罪嫌疑人刘福来用炸药当场炸死,妻子被砍14刀,嫂子被炸成重伤。何林日子难以为继,想到了向犯罪嫌疑人提起民事赔偿。但他的代理律师、河南文中律师事务所徐永祥主任告诉他,尽管尚未判决,但由于犯罪嫌疑人长期“游手好闲、混迹赌场、生活拮据”,民事赔偿很难落实到位。

    赔偿判决屡成“空判”,被害人流血又流泪

    何林的遭遇绝非个案。河南金学苑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雷说:“自2002年以来,我共代理刑事被害人赔偿案件69起,仅有12起赔偿到位,到位率仅17%。”河南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常玉峰也说,他经办的20多起刑事被害人赔偿案件,仅有两起赔偿到位。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中哲说,刑事被害人是指其合法权益或权利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一般包括直接或间接受到犯罪行为侵害者)。我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为刑事被害人请求民事赔偿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在法律实践中,刑事被害人因难获赔偿而使判决屡成一纸空文。这不但使刑事被害人利益受损,还会损害法律权威,同时也不利于罪犯和受害者矛盾的化解。

    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法指出,刑事被害人获赔难,有学者认为是司法重罪犯权利保护、轻被害人的结果,二者在司法设计及司法实践中不对等。其实,这也是对刑罚功能诉诸对象理解的偏差,片面追求对犯罪人的惩罚功能和一般社会成员的警示功能,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安抚功能却有所缺失。刑法也是保护法,司法人员要树立权利本位的刑法观,以保护合法权益为目的,决不能为惩罚而惩罚。

    陈雷认为,很多刑事罪犯往往一贫如洗,有时“杀人越货”本身就是其犯罪动机。对这类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罪犯,“被害人提起民事赔偿最后多数仅具有程序意义”。去年10月,在郑州打工的李安超因缺钱实施敲诈,将女青年朱某掐死。受害者家属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李安超赔偿经济损失41万元。一个因为缺钱而犯罪的人拿什么来赔偿?诸如张君案、黄勇案、马加爵案、邱兴华案等轰动全国的杀人案,受害者家属都因罪犯经济状况不好而放弃民事赔偿。

    多方探索图破解,明确国家责任是关键

    如何保护刑事被害人利益从而使其免受“二次伤害”?相关各方一直在探索和实践。

    李中哲说,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如果刑事被害人无法从加害人那里获得赔偿,那么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补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曾学刚认为,国家责任论渊源有自,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该理论认为,犯罪的发生不能仅归于犯罪分子本人,也与国家对公民的保护不力有关,国家因此难辞其咎。但不可就此认为国家为犯罪分子的罪行“埋单”,国家救济是一种基于道义的补偿,而不是法律上的赔偿。因此,国家救助并不意味着犯罪者赔偿义务的消失,国家有权“代位追偿”。

    1964年1月1日,随着《刑事损害补偿法》正式实施,新西兰成为世界上首个实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国家。据统计,截至2005年,包括我国台湾和香港在内的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同时,欧洲及联合国也都有相关公约,倡导对刑事被害人进行补偿。

(作者:,来源:)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