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媒体发布 > 正文

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风采

发布时间:2015-05-18 14:55商业秘密网

希望您将“商业秘密网”推荐给您的好友,在“商业秘密网”右上角点击“会员注册”。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

 “十一五”以来,我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积极投身农业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深入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为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为鼓励先进,省政府近日授予了孟智启等10人“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

他从事蚕桑科研工作30余年,在蚕遗传育种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战绩。现兼任国家蚕桑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浙江省蚕桑学会理事长、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桑蚕茧科技创新平台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和推广项目20多项。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国外学成归国后,主持开展了家蚕遗传资源的收集和研究,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生物统计学技术开展了家蚕育种方法的研究,收集和保存的家蚕遗传资源和家蚕育种方法在我国家蚕育种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为提高育种效率和新品种培育成功提供了品种资源和理论方法,该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1998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率先在我省开展了家蚕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我省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力量和水平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他先后主持了Z-W型鳞翅目害虫的遗传防治研究、家蚕的功能基因研究、专养雄蚕技术研究等国家、省重大研究课题,在专养雄蚕和家蚕功能基因克隆等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研究成果“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列雄蚕新品种的选育及其应用”获200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利用EST信息大规模克隆家蚕功能基因”获200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松材线虫病RNA干涉研究及其关键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获2008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雄蚕新品种选育及种、茧、丝一体化开发”获201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这些成果先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参加撰写出版《中国蚕种学》、《蚕丝生物学》等5部科技专著,在SCI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

孟智启研究员2006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孟智启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李明焱 金华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研究员

他长期从事食药用菌和珍稀中药材的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

在食用菌领域,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建立了对称杂交与非对称杂交为主体的香菇育种新方法;选育出了低、中、高温系列香菇新品种,产量、质量和适应性全面超过日本同类品种,为香菇人工栽培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其科研成果迅速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推广应用。

在珍稀中药材领域,先后主持完成了“精加工用灵芝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等科研项目,选育出了耐高温、抗杂菌能力强、产量高,多糖和三萜酸等功效成分比日本红芝、韩国赤芝分别高60%和30%以上的“仙芝1号”灵芝优良新品种;按照国际有机产品标准及国家GAP标准,建立了国内首个灵芝栽培基地;研究开发新工艺技术,解决了灵芝孢子普遍采用振动磨破壁法导致铬、镍等重金属超标,孢子壁、孢子油等物质混为一体,有效成分含量低、易氧化、安全性差等难题,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主持完成了“铁皮石斛新品种选育及有机栽培技术研究”等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选育出首个高于国家药典标准、成活率高、抗逆性强、产量高、多糖含量高达47.1% 的“仙斛1号”铁皮石斛新品种,建立了首个浙江省农业两区建设“铁皮石斛精品园”。

李明焱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十多项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国际领先水平,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丰收奖3项,发明专利9项。主编及参编了十余部专著,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李明焱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食药用菌行业突出贡献奖、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十杰、全国食用菌行业十佳优秀科技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殊荣。

刘树生教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留学并按时回国任职的博士之一。他于1984年初提前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浙江高校从事植物保护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目前兼任国际生物防治组织亚太地区分会副主席,5个国际SCI期刊编委,是我国至今唯一被国际昆虫学会理事会授予杰出成就奖的科学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开展了蔬菜病虫综合治理、促进蔬菜高产和产品安全研究,构建了以生物防治为核心技术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广泛推广应用。针对蔬菜害虫防治中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造成的农药残留等严重问题,通过大量生态学研究和大田试验,证明实施以发挥自然因子控害作用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治理,可迅速走出依赖化学防治的恶性循环,构建了以生物防治为核心技术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治理技术体系,2000~2003年在10个主要蔬菜产区示范推广26.6万公顷。推广区内化学杀虫剂用量减少30%~60%,蔬菜上农药残留不超标,作物净收益增加,累计产生经济效益3.37亿元。2004年起每年辐射面积10万公顷以上。

同时,他为了能找到抑制蔬菜重大入侵病虫暴发的技术,综合运用生态学、行为学、病毒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研究,揭示了重大外来入侵生物烟粉虱通过与近缘土著生物之间的“非对称交配互作”这一重要行为机制,通过与其所传的病毒形成“间接互惠共生”这一重要生态机制加速种群增长和病毒病的蔓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入侵生物学领域中的种间互作理论,而且对这些重大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趋势及时做出了准确的预警,因地制宜构建了操作性强、效率高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近年在浙江省推广应用34.8万公顷,增收节支5.58亿元,保障了多种蔬菜作物的高产和产品安全。揭示生物入侵行为机制的成果在美国《科学》周刊(Science)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

刘树生 浙江大学教授

他从事农业科技和长毛兔产业的品种选育、技术开发、成果推广、生产服务工作30多年,使长毛兔产业的发展和各项科研技术成果一直保持全国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星火、成果推广、综合开发等项目50多项,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市级以上一、二等奖16项,是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省级优秀共产党员,获绍兴市市长奖等。

多年来,他主持培育了我国第一个长毛兔国家级新品种,产毛量等各项技术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长毛兔传统产业的提升、发展效益农业作出了贡献。他带领团队从良种核心技术入手,经过近十年的选种选育、技术攻关,培育出了目前世界产毛量最高的嵊州白中王长毛兔新品种。2006年以来又主持省内地方品种之间的合作研究,完成了浙系长毛兔国家级新品种的审定,填补了国内没有长毛兔培育新品种的空白。

同时他积极配合创建国家级长毛兔示范生产力中心和省级区域科创中心,以生产力示范中心为平台,把新品种和各项科研成果尽快产业化,在嵊州建立了良种繁育、技术培训、饲料研发、规模养殖、防疫服务、产品收购六大服务体系,使过去一个劳动力只能饲养100多只长毛兔,现在可以饲养1000只,劳动效率提高十倍。在省内外指导建立了10个良种推广基地、100多个良种人工授精站,良种和技术服务推广到全国17个省60多个县市。

钱庆祥还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建立了公司+示范基地+农户,产、供、销、技、加、贸为一体的全程技术服务体系,全国有10多万农户享受到了良种、技术、产品等方面的服务,浙江长毛兔已先后向四川、山东、安徽、河南、河北、重庆等地推广达到300多万只,通过兔种的改良和配套技术的应用产毛量提高一倍以上,一个品种提升一个产业,致富了一大批农户,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他领导的企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长毛兔良种繁育体系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浙江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钱庆祥 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高级畜牧师

国家林业局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第一层次人才、省林木种苗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公共条件平台负责人之一、省植物育种专家组成员、中国林学会林木育种分会常务委员,一直从事林木良种选育科研与人才培养。先后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25篇,选育并通过审定的优良品种13个。

在特色经济树种品种选育与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推广方面,针对制约山核桃、香榧、杨梅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组织开展了良种选育、快繁和高效生态培育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得2006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借助建设特色基地,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成果推广网络,新品种、新技术在南方省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增产增效显著。

在彩叶花木新品种引进选育与推广应用方面,继续进行2004年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成果的区域试验,红叶石楠、花叶络石、金叶六道木等5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编写《彩叶花木》,进行重点推广,现已成为黄河以南的城镇美化、绿化的重要品种,取得了极佳的美化与生态效果。培育和支撑了100余家企业,增加就业岗位近1万个,社会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据中国花协与省花协统计,至2010年,仅红叶石楠的推广已产生60亿元产值,花叶六道木、花叶络石的产值也超过了10亿元。

在珍贵树种新品种选育、培育与推广应用方面,组织科技力量,承担省重点科技项目,开展木材相关SNP标记筛选等研究,聚合珍贵材的优质、速生、抗逆等特性,选育新品种,初步实现了基于特殊SNP信息的早期选择,并获得国家“十二五”、“863”重大项目的二个专题资助。承担国家推广项目“楠木类珍贵用材树种培育与技术推广”,推动我省珍贵种的种苗培育与造林。

同时,他十分重视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新农村建设。先后帮助庆元、遂昌等欠发达县发展珍贵树种、名优经济林,为海盐、磐安以及宁波等县市提供生态建设技术服务;对全省5个国家、省级良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为我省林木良种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童再康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

浙江桐庐人,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20多年。

水稻是浙江的第一大粮食作物,而水稻育种是所有农作物育种中最辛苦的行业。每年四月初播种,五月初插秧。二十年来,几乎每个五一劳动节,他都是在富阳试验田度过的。炎热的夏季正是水稻研究最关键时期,“头上烈日晒,地上湿气蒸”是所有水稻育种人都必须适应的,11月他又带着收获的种子赶到海南冬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杭州—海南—杭州”路线,在实验室、田间穿梭忙碌,播种新的“希望”。 

经过20年潜心研究,他带领研究团队,主持育成南方主栽食用优质稻品种12个,至2010年成果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5亿元。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奖8项。针对早籼稻用途多样化的特点,培育出适合加工的超高产早稻中嘉早32和中嘉早17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其中中嘉早17有望在2012年成为浙江省早籼稻的当家品种和长江中下游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近年来,以中国-IRRI(国际水稻研究所)稻米品质与营养联合研究中心为平台,在稻米品质高效快速评价技术与新香味基因发掘上特色明显,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广为国内外同行认可和利用。2008年当选为国际杂交稻联盟(HRDC,HybridRiceResearchandDevelopmentConsortium)专家委员会委员以来,与水稻技术公司(RiceTec)等跨国公司合作,为杂交稻技术出口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近5年来,发表文章16篇,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13名。

胡培松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从1981年至今,在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1994年加入九三学社,第五、六、七届九三学社宁波市委常委,第十三届宁波市政协委员,第十一届浙江省人大代表。2006年获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2007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2009年获宁波市“60位为宁波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光荣称号。

他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省、市科研课题9项,育成杂交水稻新品种15个,其中甬优5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审的三系粳糯型杂交水稻,其母本甬糯2号A的育成填补了国内空白;甬优6号和甬12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两个通过农业部认定的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稻推广品种,其中甬优12连续3年创浙江省晚稻单产和百亩示范方均产吉尼斯纪录,2010年最高亩产达858.5公斤,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842.1公斤。

在创建了籼粳杂交水稻有利性状集聚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远缘杂交和三系法杂交育种,集聚了水稻不同亚种的有利基因,育成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强优势籼粳杂交水稻组合,以甬优6号、甬优9号、甬优11号为核心内容的成果“甬粳2号A及所配籼粳杂交晚稻新组合选育及产业化”,该成果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浙江省农业厅技术进步一等奖。

所育成品种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应用区域已涵盖浙、闽、赣、鄂、苏、桂等地。2000~2010年,育成组合累计推广超1000万亩,其中2008年至2010年,年推广面积分别达到141.39万亩、185.38万亩和220万亩。累计增产优质稻谷7亿余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7亿元以上。

马荣荣 宁波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竹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参加工作30年来,一直工作在林业科研、技术推广和科研管理第一线,是我省竹类研究与林木育种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为我省农业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先后被评为“全国星火标兵”、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151”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连续两届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多年来,汪奎宏研究员承担完成了科研项目5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4项,获国家专利11项,出版专著11本,发表学术论文77篇。他主持完成的标志性成果“竹材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创制出防裂缝重组竹地板、仿实木彩色竹地板、新型复合竹地板等十个系列新产品,较好破解了竹材加工产业存在的精深加工程度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等关键技术难题,有效提升了竹材加工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竹材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成果获200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微电脑程控竹帘编织机的研制开发”,首创了可根据用户需要预先编制图案信息的微电脑程控竹帘编织机,有效提升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居国内领先水平;“竹笋绿色栽培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创新研究了无公害竹笋培育技术、无公害竹笋病虫害控制技术,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他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在浙江、福建、江苏等地推广应用,累计为农民及企业增加产值20多亿元,创汇近2亿美元。

汪奎宏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006年以来,他先后主持和完成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1项,技术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及企业委托技术研发工作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13篇。

研究成功的能有效降低和控制虾体SO2残留的技术、新颖纯鱼肉重组加工技术、章鱼制品着色固色处理技术等等,推广应用后,创产值9亿多元,实现利税1亿多元,渔民增收9000多万元。

同时,他还经常深入渔业生产第一线,坚持为水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2006年以来,先后为舟山、台州、绍兴、嘉兴等地水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千次。尤其在嵊泗枸杞等僻远小岛,克服工作和生活不便,为企业解决贻贝加工关键技术及废弃液综合利用技术,研制成功贻贝加工系列产品。贻贝加工技术的突破拓展了市场销路,提高了贻贝的附加值,增加了渔民收入。目前嵊泗贻贝出口量占全国56%,产品远销国外;贻贝养殖、加工已成为当地渔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戴志远教授负责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杭州)、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水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和浙江省水产品加工产业创新团队的建设,建设水平国内一流、省内领先,成为既能开展水产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又能进行中试与工程化开发的现代水产品加工研发平台;已招收和培养水产加工博士生、硕士生20余名,组织指导中青年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为我省水产加工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服务。

戴志远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马永钧高工是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水产加工与流通协会副会长,浙江省水产加工与流通协会会长,中国海洋水产加工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一直从事海洋渔业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和参与国家级及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二十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1项、舟山市科技进步奖2项,自主申请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受理发明专利6项。在他的带领下,企业先后建立了海洋调理食品、海洋保健品、鱿鱼内脏(废弃物)加工油脂饲料、海洋鱼油等精深加工生产线。持续开发的新产品5年来创造销售收入15亿余元,为推动企业精深加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农业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国家863项目成果转化基地,是浙江省首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双重“国字号”品牌的渔业企业,在2007年中国水产加工贸易企业评比中位于25强之首。

在注重自身企业发展的同时,马永钧高工还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注重引领相关企业的共同发展:通过公司精深加工产品的不断开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为水产加工企业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公司在全国建立了二十余家合作联营企业,传授技术及产品工艺、标准;精深加工水产品的研发,大大提高了原料的收购价格,从而增加了渔业和渔民的收入;站在整个行业的高度为行业的发展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使行业中存在的某些共性且又突出的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进一步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马永钧 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来源:)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