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陕西答卷”
近一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西部各省(区、市),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条件,“一省一策”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西部地区有效发明专利量达53.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700.6万件,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978个,核准以地理标志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2399件,数量均保持稳步增长,“这充分表明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说。其中,陕西正加快推进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全力将陕西打造成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8月26日,陕西省有关部门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介绍“加快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的“陕西答卷”。
呈现在“陕西答卷”上的数据熠熠生辉。
截至今年6月,陕西省发明专利有效量达12.5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87.9万件,地理标志产品96个。这是陕西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有力佐证。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正在陕西加速释放。据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黎萍介绍,陕西实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灵犀计划”,着力破解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盲区”,有效促进知识产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转化。据了解,陕西省8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3万余件专利已纳入全国可转化资源库。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院士团队“2个月孵化估值2亿元企业”的案例,就是陕西科技成果转化“陕西速度”的最新注脚。“陕西是首批开展专利开放许可制度试点,我们在供需双方交易环节和许可成本上做减法,在资源整合与服务支持上做加法,激活高校和科研机构‘沉睡专利’,匹配中小企业创新需求。”沈黎萍说,通过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以及知识产权领域的赋权改革,3年来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中小微企业转让专利1.2万余件。陕西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拓展陕西省、西安市2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产业领域,增强陕西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性突破,建立多场景牵引、多行业融入、多主体支撑的生态试点,打通数据要素流动“通道”。知识产权赋能产业攀高向新的作用凸显。专利支撑创新型经济提质扩面,聚焦全省3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深入开展专利导航,促进创新资源高效整合,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商标、地理标志赋能县域经济发展,打造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重要引擎,“柞水木耳”地标变“金标”,全县木耳总产值13.3亿元,“小木耳”成为托起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实施“地理标志+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注重品牌化运营和文化价值挖掘,延安市推出“延安苹果花海观光+红色研学”文旅线路,既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又让红色土地上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全省地理标志深加工产品及其带动的红色文旅产业总规模达到2500亿元。”沈黎萍说。
做好科技金融文章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
陕西积极探索“专利+地理标志”“数据资产+商标”组合质押模式,用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工具箱,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做大知识产权金融“蛋糕”。陕西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嘉辉介绍说,陕西省强化协同,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政策和工作机制。省委金融办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科技金融50条措施,对知识产权金融作出专门安排,同时,还出台了陕西省知识产权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开展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政策引领。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设立“秦知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金,为贷款额度3000万元以内的中小微企业最高给予50%的风险补偿。构建知识产权保险补贴政策体系,2023年至2024年,全省已为232家次企业补贴保费300余万元。健全知识产权金融常态化对接机制,举办知识产权金融融资对接大会和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知惠行”专项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知识产权金融加大创新力度。目前,陕西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43家,2023年至2024年,全省专利、商标质押贷款近103亿元。设立3家科技保险支公司,落地首单科技研发转化综合保险,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提供保险保障超500亿元。同时积极推进专利产业化和知识产权证券化。全省共有科创板上市公司15家,陕西成为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重大改革试点均有首批企业入围的5个省份之一。2024年,西北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深交所成功发行,两期产品为22家企业融资1.67亿元。2025年,规模1亿元的知识产权资产支持型证券在深交所发行,成为中西部首单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支持的知识产权资产支持型证券。
陕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沈黎萍说,陕西着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在西部地区率先完成知识产权综合立法,加快建设西安市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以及汉中仙毫、富平县、眉县猕猴桃、横山羊肉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行政执法、司法保护“攥指成拳”合力致远。陕西省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常态化协调解决打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持续推进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程序衔接、标准统一等“一张网”协同保护。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布局建设了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项目17个,在英国、哈萨克斯坦建立陕西省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联合法院、检察院建成技术调查官队伍,与省贸促会共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成立涉外知识产权服务协作体,实现了涉外知识产权“多个点”的专业保护。全省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不断强化对创新成果和创新生态的保护。2023年以来,公安机关共侦办相关案件1773起,涉案金额20.8亿元;检察机关办理各类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065件,法院系统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75万件,市场监管系统办结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1404件。据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魏重光介绍,为提升犯罪打击能力,陕西公安积极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将防范、服务和侦查工作前移到企业中去,在全省推广建立公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00余个,不断延伸犯罪感知触角,从企业收集违法犯罪线索2000余条,为精准打击侵权假冒犯罪提供了有力支撑。以陕西为代表,我国西部地区取得的成绩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工作不无关系。国家知识产权局注重在西部地区打造行业标杆,西安等7个西部地区城市及12个西部地区县(市、区)积极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市、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打造了一批知识产权强市强县建设的样板。据衡付广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优化创新环境,在宁夏、新疆以及广西柳州、四川绵阳等地新建4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一站式”服务,护航当地企业创新发展。促进转化运用,构建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西部地区2361家高成长性企业入选,占全国四分之一;在陕西西安、内蒙古包头、新疆乌鲁木齐等地举办多场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签约金额近2.1亿元。(作者:本站编辑,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