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知识产权保护平台 > 知识产权保护 > 商业秘密保护 > 服务项目 > 正文

谁泄露了公司的商业秘密

发布时间:2015-05-10 17:36商业秘密网点击率:手机版
    力拓“间谍门”背后的情报交易链条逐渐清晰:国际矿山巨头通过拉拢收买中国钢铁企业内部人员,刺探窃取商业机密。

  随着企业间的商业往来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情报产业持续升温。在和客户“感情沟通”时,什么样的数据不能提供?哪些信息是商业机密?你所在的公司,在保密方面有什么防范措施?

  警惕身边的“包打听”

  莫锡众(办公室主任)

  解放前,有一种行当叫“包打听”,即警察局(那时叫“巡捕房”)的密探或“线人”。他们经常出没于茶馆酒楼等人群聚集之地,留意别人闲谈中的各种信息。

  如今这种行当虽然被取缔了,但类似的“包打听”并未绝迹。一些企业和猎头公司更是精于此道,不择手段,无孔不入,把窃取对手机密作为知己知彼的“秘密武器”。我自己就不止一次上过“包打听”的当!

  记得有一次,一个自称是某国华侨的客人来本公司订货。我报了价格后,他说要核实一下质量,问我该产品有没有销售到该国市场?如果有的话,不妨告知是哪些公司,以便他咨询我们产品的质量。当时,我觉得这很正常,生意人嘛,哪能不关心质量?于是,很大方地打开电脑,让他瞧了个够。万万没想到此举乃引狼入室,铸成了大错!原来这位仁兄是我们的一个竞争对手派出的“包打听”,目的在于窃取本公司的客户名单……

  还有一次更气人!在与一位猎头公司人员的闲聊中,不小心透露了我们公司各种技术人才的大概薪酬。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头,先是有几名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提出要加薪,接着又不约而同地递交了辞呈,且全都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下家……直到这时,我才如梦初醒,明白错在自己身上,悔不该当初口无遮拦。殊不知,在商场如战场的现代社会,薪酬也属于“商业机密”之一,尤其是高级人才,如果“明码标价”了,难免会让猎头公司或一些企业趁机加价给挖走,从而加剧不正当的竞争。

  吃一堑长一智。为了避免和防止类似的“暗算”再次发生,公司在总结我“犯错”的基础上,重新制订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拟定保密方案,严格保密措施。如规定参加涉外活动者,不得擅自携带秘密文件资料及物品,不得单独与外商谈判,参与谈判的人必须统一洽谈口径等。

  二、提高预判力,不让钻空子。弄清来人的真实身份和真实目的,预测其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对策准备,防止其钻空子,诱、套本方秘密。

  三、拒腐蚀,永不沾。号召大家以公司利益为重,不贪图小便宜,因为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有时只需要一杯酒、一支烟,就能让许多重要的商业机密轻易地泄露出去……

  总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面对无处不在的情报信息战,要想做到“滴水不漏”,除了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最重要的是,须时时刻刻警惕身边的“包打听”!

  敌中有我我中有敌

  徐瑞娥(杂志编辑)

  大刘苦干了一星期,终于拿出一份新杂志策划方案,要我们按栏目要求去组稿。不过第三天,他就生气地说我们中间有内奸或者“大嘴巴”。因为他有个朋友发过来一份策划方案,和他写的一模一样,还说是找人帮忙策划的,准备投资做几期试试。

  杂志业自从允许私人经营之后,基本就成了“江湖”,编辑队伍流动很快。今天还在甲杂志研究对手乙杂志,过些天或许就跳到乙杂志去了,难免把甲杂志的“隐私”也一股脑儿带了过去。这样跳来跳去,旧同事遍布圈内,所谓内部机密便极难守住了。好不容易弄出本自以为有创意的杂志,一上市就会发现摊子上很快有了一群“孪生兄弟”。

  职业道德,这或许是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忠诚度”的概念,都习惯于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去决定该怎么干。 (作者:,来源:)
商业秘密网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