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秘密 > 正文 >

资本原始积累带有“原罪”,一通密封过会2年多仍未实现上市

发布时间:2023-11-21 15:09商业秘密网点击率:4209
2020年7月申报,2021年6月过会、9月注册,但三年多时间过去,成都一通密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通密封”)仍未能实现上市。深交所官网最新显示,公司目前又处于“中止”状态。


钛媒体APP梳理发现,一通密封为各类旋转设备(主要包括压缩机、泵和釜)提供流体密封产品,业务体量不大,但近三年业绩处于增长状态。IPO战线过长,主要是因为原始积累带有“原罪”,公司创始人当初辞职再创立公司时带走了属于老东家的图纸、技术资料、销售合同等,且因此多次陷入诉讼纠纷。

如今,作为老东家中密控股(300470.SZ)的同行,一通密封可对比的上市公司也只有中密控股。但很明显,其研发投入产出比不及老东家,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重则远高于中密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证监会就修订后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将辅导对象及其实控人、董监高的“口碑声誉”纳入关注重点。尽管一通密封早已过了辅导阶段,但辅导验收新要求或反映出IPO监管的趋势,一通密封能否成功上市,或还得打个问号。

侵犯老东家商业秘密基础上的原始积累


招股书显示,一通密封的创始股东为彭建、鄢新华、王劲、王安静、洪先志等,该几人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机械院工作,彭建、鄢新华又系四川密封技术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后又到四川日机密封件有限公司(即现在的中密控股)开发室任职,主要从事机械密封产品的科研开发与业务销售工作。1999年6月8日,彭建、鄢新华等在职期间创办了一通科技,并于2000年4月从省机械院辞职,辞职时带走了属于四川省机械院、四川密封技术研究所四川日机密封的密封产品图纸技术资料软盘硬盘销售合同等6箱资料

2000年6月21日,四川省机械院、四川密封技术研究所、日机密封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对一通科技、彭建、鄢新华提起诉讼,最后经成都市中院调解,一通科技、彭建、鄢新华向四川省机械院书面赔礼道歉赔偿三原告经济赔偿25万元并一台电脑一台复印机

(来源:招股书)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道歉、赔偿,一通科技及彭建、鄢新华并未停止使用原单位的商业秘密获利。

时间来到2004年11月,由于成都龙泉驿区对新进入企业有较大的税收优惠政策,且注册地更换手续较为复杂,彭建、鄢新华等于2004年在成都龙泉驿区新设立一通有限,也即现在的一通密封。一通有限沿袭了一通科技从事的业务,一通科技相关人员离职并重新在一通有限任职,一通科技相关资产等交由一通有限无偿使用。而一通科技无实际业务经营,于2016年注销。

此次IPO申请获得受理后,中密控股于2021年9月27日再次以“侵害商业秘密纠纷”为由向成都市中院起诉被告一通密封、彭建、鄢新华。根据起诉状,一通密封、彭建和鄢新华共同侵犯了中密控股干气密封技术相关商业秘密。同年10月8日,成都市中院做出裁定,对一通密封、彭建、鄢新华的财产在价值3500万元的范围内采取保全措施。

之后多次开庭审理,最终于2022年12月29日判决一通密封、彭建、鄢新华立即停止侵害原告中密控股的“一种高速离心压缩机试验台”技术秘密,并连带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200万元

(来源:招股书)

当然,IPO申报后引来的“官司”可不止与老东家的商业机密纠纷,其实还有一通密封及彭建、鄢新华与原创始伙伴张达夫之间的多番“拉扯”,只不过最终张达夫未能胜诉,此处不再赘述。

很明显,一通密封以创始人老东家的技术等创立公司进行的原始积累,一开始就带有“原罪”,而创始股东等的行为很难与良好的“口碑声誉”划上等号。

研发投入产出比不及同行


如上所述,技术出身的彭建、鄢新华等从老东家辞职后自立门户从事相同的业务。且一通有限设立时,彭建以其实用新型专利“干气密封摩擦副”作为无形资产出资。该专利来源于彭建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彭建将相关干气密封技术细化,并于2003年6月6日提出申请专利,2004年6月30日获得该专利。

从员工到竞争对手,彭建、鄢新华等深知技术的重要性,所以除了带走老东家的各种技术和资料外,还一直宣称注重研发投入。但钛媒体APP梳理发现,公司研发费用的投入产出比远不如老东家中密控股

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一通密封研发费用分别为1593.06万元、1566.41万元和1910.13万元,占营收的比重高达7.82%、6.56%和7.32%,研发费用率高于中密控股的4.46%、4.59%和5.06%。

(来源:招股书)

然而,如此大力度的研发投入下,一通密封获得的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数量明显偏少。公司各版本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6月末、2021年2月25日、2022年6月14日、2023年6月19日,公司已取得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57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60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66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也即,2020年6月至今三年的时间里,公司专利数增加了13增幅24.53%其中发明专利仅新增了3

中密控股2020年6月末、2021年末、2022年末、2023年6月末的专利分别为204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265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282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297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三年时间,中密控股新增了专利93增幅45.59%;其中发明专利新增14

可以对比的是,2020年6月末,中密控股专利数是一通密封的3.8倍,到了2023年6月末,这一数据变成4.5倍,一通密封的研发投入产出比明显不及中密控股,二者的研发实力的差距也在拉大。

应收账款高企


除了研发投入产出比不及中密控股外,一通密封的应收账款高企问题亦值得关注。

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一通密封的营收分别为20361.62万元、23893.82万元、26100.45万元,而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4536.66万元、15820.45万元和16594.55万元,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重高达71.39%、66.21%、63.58%。

若应收账款再加上合同资产,二者合计的金额分别达到15115.15万元、16532.60万元、17551.69万元,应收账款(含合同资产)余额占营收的比重更是高达74.23%、69.19%、67.25%。

实际上,往前推几年,一通密封的应收账款高企的问题还没有这么严重。在公司2020年首次披露招股书中显示,2017年-2019年,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9178.84万元、10258.85万元、14128.45万元,占各期营收的比重分别为61.83%、52.44%、55.43%。

很明显,最近三年,一通密封不仅应收账款在增加,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重也明显高于申报IPO前。

同时,最新的招股书披露,2020年-2022年,公司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余额中,信用期约定不明确的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余额分别为3300.75万元、3266.28万元和 3497.89万元,逾期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余额分别高达6033.58万元、7091.34万元和 8183.59万元,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而2020年-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才4356.20万元、4863.36万元和5191.71万元。

即便与同行相比,一通密封的应收账款也明显高企。2020年-2022年,中密控股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8.72%、43.93%、48.36%,甚至低于一通密封IPO申报前的水平。相应的,应收账款周转水平也不及中密控股。2020年-2022年,一通密封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42次、1.57次、1.61次,而中密控股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98次、2.13次和2.34次。

(作者:本站编辑,来源:钛媒体APP)
商业秘密网官方公众号 真了么官方公众号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